打造綠色園區
1. 規劃生態教育園區,結合健康及環保等相關議題推動無農藥種植。
2. 利用機構本身餐後的廚餘,製成環保有機肥料及廚餘營養液,並藉由堆肥的過程中,強化心智障礙者對垃圾分類的概念,透過農藝栽種提升其自信心。
(1) 100年起積極發展生態農場、經營咖啡屋及各項體驗活動有各項成果,如園藝治療、農事體驗、社區關懷、社區義賣等活動已推廣6所學校、6個社區近280位學員。歷年來院內堅持的無農藥耕作方式,已延伸至種菜體驗、環保酵素製作、有機堆肥、農場體驗活動、環境教育學習中推廣友善環境的態度;而園藝治療中壓花裝飾、手工艾草蚊香製作、香茅驅蚊液DIY、陶藝活動、咖啡屋副產品香草茶包、香草餅乾DIY動等皆為親善環境、提升環保意識的環境體驗教育活動。
(2) 家禽飼養:家禽養殖區位於大門口河川地旁,為了有效利用家禽養殖區的空間,搭建起的家禽棚子上方亦栽種藤蔓農作物,目前栽種絲瓜也有不錯的成長。120平方公尺的雞舍已成功養殖雞隻約600隻,每日會有人員帶領服務對象一同到雞舍作清潔打掃及飼養的工作。由於雞隻飼養的過程採不施打抗生素的自然飼養法,雞隻的糞便也被收集成堆肥之用,因此雞隻生長過程符合「環保、有機、健康」的概念也可推展生命教育課程。
動物保育工作
102年度起,本院與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合作新建一處保育陸龜的家,藉由與保育類陸龜的互動讓服務對象也可以從中學習照顧,並且進行療癒:
一、讓被棄養保育類動物擁有溫暖的家:
培養心智障礙者關懷被遺棄的保育類陸龜、尊重生命的理念,透過動物的陪伴,提升心智障礙者肢體動作能力、認知能力、溝通表達能力、自我接納、增進心智障礙者之社會互動。
二、讓心智障礙者重拾信心,使生活更豐富化:
讓心智障礙者從休閒中不斷的學習,與當地社區持續良好的互動,陪伴陸龜成長,讓服務對象們的情緒更加穩定,生活有方向、有節奏,並肯定自我價值,生命完美的融合,快樂指數加倍。
三、落實環境教育:
近年來,由於全球氣候暖化議題發燒,環境教育尉為盛行,而環境教育之目的,可引領社區居民及學童,在真實環境中經由體驗與活動的方式,珍視環境與資源的可貴,並培養尊重生命並對環境負責任的行為及態度。